也就是说欠了别人的东西还不起,违约20天就打20鞭子,每二十天加一个惩罚等级,直到杖打六十。并且在唐代如果实在还不起外债,可以用劳动抵账,政府对于抵债的劳动有明确的规定,劳动一天算一天钱,直到把债还清。
古代的律法确实能起到很大的作用,但是律法也只是为了惩戒了那些还不起的,而且这些人并非故意不还,可现在的老赖大多是恶意不换,这是有很大区别的。
我想除了古代的律法的作用之外,重要原因是我们以人为本的文化。在古代借了东西不还,我们不会过于注重没有还的物品,而更注重没有还东西的这个人,所以我们古人借东西是很谨慎的,能把东西借给别人,其实更注重是借的人是谁。
而借东西的人也更加注重这一点,借了别人的财物,会特别注重归还的时间,这是对借出人的尊重。所以在古代晋商之间相互借款时,不用繁琐的手续,更不需要抵押物,如果实在还不起了,恭恭敬敬的给借款人磕上三个响头,这件事就算是了了,人家一摆手,账清不用还了。
也正是因为如此,中国的古人不会随意的借出去东西,也不会随意的借别人东西,一旦借了别人就会及时的还给别人,因为我们注重的人,而非物。
“人借物,有勿悭”讲的是当别人借你物品的时候,如果你有就不要小气。但请注意注意这个“悭”字,悭的意思虽然说是小气、吝啬,但“悭”字是竖心旁,所以与心理活动有关系,而不是行为,这是不同的。
意思是说一个人不管谁借东西,心里上都不愿意借给别人,这是他的性格使然,这就叫悭。
别人来借东西,我们看这个人的信誉怎么样,如果是那种经常有借不还的人,那么我们直接拒绝,这个行为虽然看起来也是小气、吝啬,但不是“悭”。
所以“人借物,有勿悭”的意思是说,如果来借东西的人,是一个很有信誉的人,我们不会犹豫,直接会借给他,不要有小气、吝啬、不愿意借的心里活动。
总结起来“借人物,及时还,人借物,有勿悭”这句话是告诉我们不管借别人物品,还是借给别人物品都要根据实际情况谨慎的对待,不要乱借瞎借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