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 語眾望所歸
注 音ㄓㄨㄥˋ ㄨㄤˋ ㄙㄨㄛˇ ㄍㄨㄟ
漢語拼音zhòng wàng suǒ guī
釋 義深得眾人擁護、愛戴。#語出《高僧傳.卷一.晉長安帛遠》。
典 源#《高僧傳.卷一.晉長安帛遠》1>
帛遠,字法祖,本姓萬氏,河內人。父威達以儒雅知名,州府辟命皆不赴。祖少發道心,啟父出家,辭理切至,父不能奪,遂改服從道。……祖見群雄交爭,干戈方始,志欲潛遁隴右,以保雅操。會張輔為秦州刺史,鎮隴上,祖與之俱行。輔以祖名德顯著,眾望所歸,欲令反服2>,為己僚佐3>。祖固志不移,由是結憾。
〔注解〕
典故或見於《晉書.卷六○.解系等列傳》。
反服:脫下僧服而穿軍服。此指還俗。
僚佐:助理事務的部屬。
〔參考資料〕
《晉書.卷六○.解系等列傳》
史臣曰:「自永嘉蕩覆,宇內橫流,億兆靡依,人神乏主。于時武皇之胤,惟有建興,眾望攸歸,曾無與二。閻鼎等忠存社稷,志在經綸,乃契闊艱難,扶持幼孺,遂得纂堯承緒,祀夏配天,校績論功,有足稱矣。然而抗滔天之巨寇,接彫弊之餘基,威略未申,尋至傾覆。昔宗周遭犬戎而東徙,有晉違獷狄而西遷,彼既靈慶悠長,此則禍難遄及,豈愍皇地非奧主,將綝允材謝輔臣,何修短之殊途,而成敗之異數者也?」
典故說明晉朝高僧帛遠,字法祖,河內人,博學多聞,通梵晉語,於方等經深有研究。他在長安建造佛寺,從事講習,聽眾常達千人。河間王司馬顒對之崇敬有加,帛遠因而聲聞關隴。後來關中大亂,帛遠潛遁隴右,以保雅操。當時張輔為秦州剌史,鎮守隴上。張輔覺得帛遠的名德顯著,「眾望所歸」,就屢次勸帛遠還俗來當自己的幕僚,但帛遠拒不接受,於是結怨。後因他人的讒言,帛遠被張輔所殺。「眾望所歸」這句成語,用來指深得眾人擁護、愛戴。
書 證
《高僧傳.卷一.晉長安帛遠》:「會張輔為秦州刺史,鎮隴上,祖與之俱行。輔以祖名德顯著,眾望所歸,欲令反服,為己僚佐。祖固志不移,由是結憾。」(源)
《隋書.卷一.高祖紀上》:「時靜帝幼沖,未能親理政事。內史上大夫鄭譯、御正大夫劉昉以高祖皇后之父,眾望所歸,遂矯詔引高祖入總朝政,都督內外諸軍事。」
《舊唐書.卷七.睿宗紀》:「咸以國家多難,宜立長君,以帝眾望所歸,請即尊位。」
宋.陸游〈賀禮部曾侍郎啟〉:「所養既厚,萬鍾亦何足言;眾望所歸,九遷猶以為緩。」
宋.陳亮〈復陸伯壽書〉:「舍試揭榜,伏承遂釋褐於崇化堂前,眾望所歸,此選增重,凡在友朋之列者,意氣為之光鮮。」
《明史.卷二三二.魏允貞等列傳.贊》:「同異之見岐於中,而附者毀者爭勝而不已,則黨日眾,而為禍熾矣。魏允貞、王國、余懋衡皆以卓犖閎偉之概,為眾望所歸。」
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深得眾人擁護、愛戴。
使用類別用在「深受愛戴」的表述上。
例句
他這次當選主席,真可說是眾望所歸。小明在班會上,眾望所歸,被選為班長。這次選舉,他眾望所歸,又當選了立法委員。因為老李眾望所歸,所以本協會決定敦請他擔任理事長。王先生成就非凡,眾望所歸,能夠當選十大傑出青年,實在是意料中的一件事。
辨 識近義成語人心所向、眾所瞻望反義成語千夫所指、民賊獨夫、眾矢之的、眾叛親離
參考詞語人望所歸
ㄖㄣˊ ㄨㄤˋ ㄙㄨㄛˇ ㄍㄨㄟ
rén wàng suǒ guī
猶「眾望所歸」。見「眾望所歸」條。
隋.盧思道〈北齊興亡論〉:「文宣雖云外弟,少乏令名,人望所歸,便見推奉。」
民望所歸
ㄇㄧㄣˊ ㄨㄤˋ ㄙㄨㄛˇ ㄍㄨㄟ
mín wàng suǒ guī
猶「眾望所歸」。見「眾望所歸」條。
《宋書.卷二.武帝紀中》:「裕吞噬之心,不避輕重,以法興聰敏明慧,必為民望所歸,芳蘭既茂,內懷憎惡,乃妄扇異言,無罪即戮。」
眾望所依
ㄓㄨㄥˋ ㄨㄤˋ ㄙㄨㄛˇ ㄧ
zhòng wàng suǒ yī
猶「眾望所歸」。見「眾望所歸」條。
《晉書.卷三六.張華列傳》:「賈謐與后共謀,以華庶族,儒雅有籌略,進無逼上之嫌,退為眾望所依,欲倚以朝綱,訪以政事。」
眾望所屬
ㄓㄨㄥˋ ㄨㄤˋ ㄙㄨㄛˇ ㄕㄨˇ
zhòng wàng suǒ shǔ
猶「眾望所歸」。見「眾望所歸」條。
宋.張耒〈賀錢內翰啟〉:「雖眾望所屬,理固當然,而成命既行,士以相賀。」
《金史.卷九九.徒單鎰列傳》:「冀王,章宗之兄,顯宗長子,眾望所屬,元帥決策立之,萬世之功也。」
眾望所積
ㄓㄨㄥˋ ㄨㄤˋ ㄙㄨㄛˇ ㄐㄧ
zhòng wàng suǒ jī
猶「眾望所歸」。見「眾望所歸」條。
《晉書.卷六八.賀循列傳》:「循可尚書郎,訥可太子洗馬、舍人。此乃眾望所積。」
眾望所集
ㄓㄨㄥˋ ㄨㄤˋ ㄙㄨㄛˇ ㄐㄧˊ
zhòng wàng suǒ jí
猶「眾望所歸」。見「眾望所歸」條。
唐.趙元一《奉天錄》卷一:「泚自謂眾望所集,于是以源休為京兆尹。」
眾望攸歸
ㄓㄨㄥˋ ㄨㄤˋ ㄧㄡ ㄍㄨㄟ
zhòng wàng yōu guī
即「眾望所歸」。見「眾望所歸」條。
《晉書.卷六○.解系等列傳》:「史臣曰:『……于時武皇之胤,惟有建興,眾望攸歸,曾無與二。』」
眾望有歸
ㄓㄨㄥˋ ㄨㄤˋ ㄧㄡˇ ㄍㄨㄟ
zhòng wàng yǒu guī
猶「眾望所歸」。見「眾望所歸」條。
《隋書.卷一.高祖紀上》:「俄而周帝以眾望有歸,乃下詔曰。」
!